福清市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历史悠久。唐圣历二年置县,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福清人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福清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明证。在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民间习俗,传统音乐、舞蹈,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祭祀信仰,文体技艺等方面,都蕴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福清市注重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提高市民非遗保护意识。举办每年一届民间民俗文化节,每年6月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推动非遗图文进校园、进基层、进乡村、进古厝展览。结合非遗旅游线路在一都镇东山村东关寨、南岭镇食菜厝和新厝镇江兜村,开展词明线戏、十番民乐演奏、佾舞、方言盘诗、伡鼓、五瑞兽和海族舞等非遗专场演出。福清市共有6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1个,省级5个,福州市级15个。其中,佾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竹山祈梦习俗、宗鹤拳、伡鼓、词明线戏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清市有六个福州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和四个乡村非遗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产业价值,又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百万玉融儿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宝贵资源,体现了福清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和文化意识,对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及和谐文化建设都有很大帮助。
传统舞蹈——车鼓舞
伡鼓舞的由来据传是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兵平倭,转浙入闽赴兴化追击残敌时,沿途邀集民众壮士举旗擂鼓敲锣助威杀敌,到处战鼓雷响,杀声冲天,倭兵闻声丧胆,束手就擒,一败涂地。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就不断编译创新演化而成为伡鼓舞,世代传承迄今已有四百余年。
伡鼓舞表演时,四把彩色宝盖凉伞一字形横队领先,钹、锣依次双行纵队居中,由二人推车,一名鼓手组成的伡鼓殿后压阵击节指挥。每支伡鼓舞队,由数十名统一服装,抹粉涂红,插眉插花,打扮化装成婀娜多姿的老中青妇女舞者组成的“四手”(伞手、锣手、钹手、鼓手),随着鼓点击打奏的指挥而跳起伡鼓舞的各种变化无穷的动作、舞步、造型、套路和花样。场面宏伟壮观,大阵势、大气派,鼓声雷动,锣钹铿锵,动作整齐,舞步矫健,飒爽英姿,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