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历史悠久。唐圣历二年置县,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福清人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福清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明证。在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民间习俗,传统音乐、舞蹈,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祭祀信仰,文体技艺等方面,都蕴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福清市注重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提高市民非遗保护意识。举办每年一届民间民俗文化节,每年6月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推动非遗图文进校园、进基层、进乡村、进古厝展览。结合非遗旅游线路在一都镇东山村东关寨、南岭镇食菜厝和新厝镇江兜村,开展词明线戏、十番民乐演奏、佾舞、方言盘诗、伡鼓、五瑞兽和海族舞等非遗专场演出。福清市共有6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1个,省级5个,福州市级15个。其中,佾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竹山祈梦习俗、宗鹤拳、伡鼓、词明线戏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清市有六个福州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和四个乡村非遗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产业价值,又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百万玉融儿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宝贵资源,体现了福清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和文化意识,对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及和谐文化建设都有很大帮助。
传统技艺——光饼制作技艺
福清光饼有着四百年的历史。相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进驻福清平定倭患。士兵自制北方烧饼当作干粮。可是烧饼虽可充饥,但易上火,不易消化,常发生便秘。智慧的福清人便在面团中加碱以助消化,拍上芝麻以润胃肠、去燥火。这种烤饼成了戚家军士兵喜爱的干粮,福清人为了纪念戚继光,便把这种烤饼称之为光饼。光饼以精面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食盐和碱,加水揉成面团,捏成饼状,拍上芝麻。烤光饼用的是直径约有一米外裹黄泥的大缸。制作时先点燃松枝,置于缸底,把缸壁烧热,然后把做好的饼胚贴在缸壁之上。贴好饼后,再往缸壁均匀的洒水。水洒到高温的缸壁,马上嘶嘶地蒸发,接着盖上炉盖闷烤几分钟。再用明火把饼烤熟。新鲜出炉的光饼,块块金黄,十分香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