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历史悠久。唐圣历二年置县,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福清人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福清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明证。在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民间习俗,传统音乐、舞蹈,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祭祀信仰,文体技艺等方面,都蕴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福清市注重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提高市民非遗保护意识。举办每年一届民间民俗文化节,每年6月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推动非遗图文进校园、进基层、进乡村、进古厝展览。结合非遗旅游线路在一都镇东山村东关寨、南岭镇食菜厝和新厝镇江兜村,开展词明线戏、十番民乐演奏、佾舞、方言盘诗、伡鼓、五瑞兽和海族舞等非遗专场演出。福清市共有6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1个,省级5个,福州市级15个。其中,佾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竹山祈梦习俗、宗鹤拳、伡鼓、词明线戏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清市有六个福州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和四个乡村非遗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产业价值,又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百万玉融儿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宝贵资源,体现了福清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和文化意识,对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及和谐文化建设都有很大帮助。
民 俗——白马尊王信俗
白马尊王即闽王,是海峡两岸民众广泛信仰和信仰历史最久的神灵,是福州地方民间信仰习俗体系中从人到神的典型神灵。供奉神像有白马尊王及夫人、瑞珓尊王及夫人、安善尊王及夫人和各自部将。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白马尊王生日、农历正月十三瑞珓尊王生日和农历八月十三安善尊王生日,以及每年下半年选一吉课三至四天作白马尊王保安保童大醮等大小仪式的祭祀典礼和之后几天唱戏剧的祈福活动,信众们通过专人吟唱伴随传统音乐和唱戏剧的方式,表达与神灵沟通的祈福愿望的诉求。
自唐宋以来,在龙山街道南宅村就有通过“白马尊王签谱”广泛实践“白马尊王信俗”的传承,乡民农耕以时、涵养人格,民德归厚,史上留下较多的贞节牌坊、进士牌坊(共 13 座,现存 3 座)、武进士古墓、2 棵 536 年水松杉古树和古厝群落等诸多白马尊王信俗成果与官贵一方的文化遗存,形成辐射周边城市影响南洋(东南亚各国)及世界各国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