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非遗保护 > 福清市非遗保护项目 > 福州市级
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板凳龙

福清市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历史悠久。唐圣历二年置县,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福清人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福清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明证。在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民间习俗,传统音乐、舞蹈,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祭祀信仰,文体技艺等方面,都蕴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福清市注重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提高市民非遗保护意识。举办每年一届民间民俗文化节,每年6月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推动非遗图文进校园、进基层、进乡村、进古厝展览。结合非遗旅游线路在一都镇东山村东关寨、南岭镇食菜厝和新厝镇江兜村,开展词明线戏、十番民乐演奏、佾舞、方言盘诗、伡鼓、五瑞兽和海族舞等非遗专场演出。福清市共有6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1个,省级5个,福州市级15个。其中,佾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竹山祈梦习俗、宗鹤拳、伡鼓、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清市有六个福州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和四个乡村非遗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产业价值,又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百万玉融儿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宝贵资源,体现了福清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和文化意识,对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及和谐文化建设都有很大帮助。


传统舞蹈——板凳龙


舞板凳龙是龙高半岛最具特色的传统民间习俗,己有200多年的历史。板凳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整条龙由一排排安装在板凳上的龙灯搭接而成。“龙头”由技艺熟练的强壮男子担任,并配有副手,龙尾次之。出游时舞者必须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打龙围时,一人高举宝珠左右挑逗,龙头则不断追逐宝珠。此时,凳凳起舞,此起彼落。锣鼓声、烟花鞭炮声、吆喝声汇成一片,场面蔚为壮观。“穿龙柱”的活最绝,一只长龙从左边的“入孝”门进入祠堂,在数十根大柱子中间穿行,从右边的“出悌”门穿出,不乱阵脚,令人啧啧称奇。舞板凳龙一般选择农历正月十一至十六、中秋节。    

吉日一到,龙灯出游。舞者要先跳过用稻草燃烧的火堆,以求舞龙顺利,然后拜谒宗祠内的先祖画像,再按照预定的路线在全村穿行。

最新动态 newS

福清市文化馆微信平台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繁荣群众文化事业

Copyright ? 2014 - 2022 福清市文化馆 版权所有 闽公网安备35018102000551号 闽ICP备15004514号

联系地址:福清市两馆一中心文化馆三楼 联系电话:0591-85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