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历史悠久。唐圣历二年置县,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福清人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福清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明证。在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民间习俗,传统音乐、舞蹈,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祭祀信仰,文体技艺等方面,都蕴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福清市注重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提高市民非遗保护意识。举办每年一届民间民俗文化节,每年6月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推动非遗图文进校园、进基层、进乡村、进古厝展览。结合非遗旅游线路在一都镇东山村东关寨、南岭镇食菜厝和新厝镇江兜村,开展词明线戏、十番民乐演奏、佾舞、方言盘诗、伡鼓、五瑞兽和海族舞等非遗专场演出。福清市共有6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1个,省级5个,福州市级15个。其中,佾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竹山祈梦习俗、宗鹤拳、伡鼓、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清市有六个福州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和四个乡村非遗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产业价值,又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百万玉融儿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宝贵资源,体现了福清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和文化意识,对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及和谐文化建设都有很大帮助。
民俗——福清江阴走街习俗
“走街习俗”是江阴镇塘边村特有的民俗风情。此习俗以保家卫村捍卫家园,震慑雄威驱邪祺祥为主题,具有竞跑的神奇性,俗神信仰的普遍性、呼神场面的严肃性与节日活动的娱乐性等特征。“走街习俗”诞生于元朝至顺年间,迄今有八百年的历史。“走街习俗”活动从塘边街开始,由本村二十四个青壮年后生组成。他们一袭青衣黑裤,白底衬衫,赤脚抬着本宫神明“龙塘宫”,在手执符斗、火把的人引领之下,二十四位后生虎虎生威,健步如飞,稳健凝重地快步绕本村地土一周,并沿途打下桃符,以镇吉祥、如意平安。“走街习俗”凝聚了全体村民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也寄托浪迹天涯创业在外的塘边村人的浓浓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