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历史悠久。唐圣历二年置县,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福清人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福清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明证。在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民间习俗,传统音乐、舞蹈,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祭祀信仰,文体技艺等方面,都蕴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福清市注重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提高市民非遗保护意识。举办每年一届民间民俗文化节,每年6月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推动非遗图文进校园、进基层、进乡村、进古厝展览。结合非遗旅游线路在一都镇东山村东关寨、南岭镇食菜厝和新厝镇江兜村,开展词明线戏、十番民乐演奏、佾舞、方言盘诗、伡鼓、五瑞兽和海族舞等非遗专场演出。福清市共有6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1个,省级5个,福州市级15个。其中,佾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竹山祈梦习俗、宗鹤拳、伡鼓、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清市有六个福州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和四个乡村非遗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产业价值,又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百万玉融儿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宝贵资源,体现了福清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和文化意识,对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及和谐文化建设都有很大帮助。
传统舞蹈——海族舞
新厝镇大澳村的“海族舞”,俗名“弄九鲤”,历经数百年而形成和发展,雏形最早出于南宋时期。传说一个郑姓渔民,捕到一条海豚,这个消息传到私塾陈宣的耳里,陈宣想劝渔民把它放生,可是当他赶到现场,海豚已被剖腹。陈宣要求把鱼皮留下,并在鱼皮内填满谷物稻草造了一条海豚鱼样,挂在门前晾干。至当年秋季的一个夜间,刮西北风,吹得该海豚发出“嘘、嘘”响,吵得陈宣不能睡觉,他把“嘘、嘘”听作“去、去”,就叫孙子以宁起床出海捕鱼,结果满载而归,就把功劳归于海豚。之后这个秘密传开,渔民们都学着做鱼样,有的鱼皮不好剥,就素性用麻布缝制鱼样挂在门前,结果各渔家也都丰收了。大家都觉得鱼样有灵性,是吉祥物,就用竹篾、麻布等材料,扎成鱼样,装上柄,涂上颜料,内部点上蜡烛。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海族群就点起篝火,擎着鱼样,绕着火堆,跑火圈,以此增添节日的气氛,祈求渔业丰收,合境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