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福清的故事,丰富多彩。见证福清的繁华变迁,回味福清的历史韵味。《老福清的故事》系列节目,由市文化馆群文副研究馆员郑卫建老师用福清方言讲解,为市民群众献上文艺大餐。今天的节目,福清市文化馆群文副研究馆员郑卫建老师将给大家介绍过去福清人是怎样使用这些生活用品的。
走进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生活器具琳琅满目,有的虽说是过去的东西,但现在在农村还在使用;有的只能成为古董,成为人们记忆中怀旧的产品。煤油灯、马灯、汽灯,曾经在电灯普及之前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照明工具,如今却难以寻找踪迹。
过去,福清人的照明工具都只用油,有的用煤油有的用豆油。豆油作为照明工具亮度低,用一个小盏灯芯草一截靠在一旁,将豆油倒进去点着作为照明。相比豆油,煤油灯的光度更高,福清人叫煤油也叫臭油,因为煤油会产生不好的味道,点臭油灯福清话叫做臭油猴,臭油灯除了可以到店购买之外,还能自己制作。没有豆油和煤油的人家会点蜡烛,但蜡烛成本相对较高,因为油是液体容易倒出,但是蜡烛可以拿在手上移动使用,所以在生活中蜡烛会带来一些便利。
汽灯也是用煤油来烧的,但它需要打气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从灯嘴处喷出,汽灯照明亮度很高,一般用于一些大场面或隆重的场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常是夜里大队召开全村群众大会的时候,会场上高高悬挂着明亮无比的汽灯。在过年的时候,村里搭台子唱戏舞台上的灯光就是用汽灯,汽灯在生活中除了做戏办酒席做喜庆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生产上使用。六月天割稻谷抢收抢种,有时候割完稻子连夜要打稻谷,连夜打稻谷就要靠汽灯来照亮整个场子。
马灯是在清末民初由美国传入中国的一种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因而也有“船灯”的叫法。马灯在上世纪70年代用得很广泛,此外,人们还会利用这种照明功能在娱乐等其他方面发挥作用。
如今以煤油为燃料作为照明工具的历史已经被改写,现代LED的发展有了新的光源。家家户户到了夜晚一片通明,走在夜里的闹市,灯光璀璨、姹紫嫣红,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明的时代里,幸福就像花儿一样。那么过去福清人的生活起居是什么样呢?
第五期-照明灯具
在下期的节目郑卫建老师为大家讲述过去福清人家居生活的故事。敬请关注!
《老福清的故事》节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