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福清的故事,丰富多彩。见证福清的繁华变迁,回味福清的历史韵味。《老福清的故事》系列节目,由市文化馆群文副研究馆员郑卫建老师用福清方言讲解,为市民群众献上文艺大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福清人是怎么凭票购买东西的呢?今天的节目,福清市文化馆群文副研究馆员郑卫建老师将给大家讲述过去福清人怎样买东西。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吃饭穿衣都要凭票购买,人们买粮食是用粮票,买油是用油票,那个时代的情景在现代年轻人心中是无法想象。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是很薄弱的,甚至连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洋火”其实就是火柴,“洋油”是用来点灯的煤油,“洋灰”是水泥,而“洋钉”是钉木板用的小钉子。这些百姓的生活日用物资,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都是凭票供应。
福清是著名的侨乡,有着数量庞大的海外移民群体及后代。据统计,目前旅外福清乡亲超过200万人,分布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年,福清人漂洋过海到海外经商做生意,赚了钱就寄回家乡。海外亲人把外汇寄回来,政府就提供购买工业品的优惠,因此就有一种叫做“华侨头”的优惠券,它可以购买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等大件的日用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往凭票供应的物资匮乏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今,福清的街头商店林立,各种生活物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饮食、穿衣各种生活用品极为丰富,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机几乎家家都有。
近年来福清的教育事业更是蓬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让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的走进学堂接受教育。那么过去福清人是怎样读书呢?
第十一期-过去怎样买东西
在下期节目,郑卫建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述老福清的故事,敬请关注。
《老福清的故事》节目列表: